在赣州市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一面红旗造型雕塑格外引人注目,上面刻着几个大字“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是潭头人辛勤奋斗的真实写照,也是当地村民奔向美好生活的力量源泉。从富硒蔬菜到乡村旅游,潭头人赓续红色血脉,加快红色名村建设,以“奋斗”为笔,描绘着“党建红、产业兴、生态美、村民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近日,记者来到这里,近距离感受当地村民“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幸福。
近年来,潭头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产业发展蒸蒸日上,乡亲们的腰包越来越鼓了。2021年,潭头实现村集体经营性纯收益270万元,全村户均年增收8000余元,实现附加经济效益2000余万元。

赓续红色血脉
白墙黛瓦错落有致,亭台轩榭别具一格,极具江南韵味;远处一排排现代化标准蔬菜大棚鳞次栉比……走进潭头村,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派秀丽宜居的现代乡村图景,很难想象这里曾是典型的贫困村。
1934年,8.6万余名红军战士,在于都开始了漫漫长征路。距离于都河不远的潭头村是一个拥有700多年历史的赣南小村落,也是有名的红军村。据不完全统计,中央苏区时期,潭头村群众参加红军的有近两千人,涌现了开国少将曾雍雅等一大批革命先辈,贡献了许多钱款物资,为苏区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1929年,12岁的曾雍雅加入少年儿童团并成为潭头区儿童团团长,在第一次反“围剿”战争中,年仅13岁的他加入了游击队,在于都县城南面的果盒寨坚持斗争。
“我们是全红村,全村有32名烈士,几乎每家都能跟革命烈士关联上,这里还诞生了于都县第一名本土发展的党员。”潭头村党支部书记刘连云告诉记者,该村人人都能说上一段长征故事。
“咱们是红色名村,村里现在搞研学,我们要继续讲好长征故事、于都故事、潭头故事。”村民刘东升说。
耕耘新“硒”望
冬日暖阳下,连片的蔬菜大棚里生机勃勃。村民们在蔬菜基地里忙碌着。刚采摘的菜心整齐排列在货箱里,刚出大棚就上货车,数小时后将出现在粤港澳大湾区市民的餐桌上。
潭头村有富硒土壤6000余亩,依托得天独厚的硒资源,大力发展富硒产业,建成万亩富硒蔬菜、万亩富硒油茶、万亩富硒脐橙和万亩富硒水稻,不断把富硒产业做大、品牌擦亮。目前,潭头大棚蔬菜种植面积已达400亩,获得6个富硒产品认证,注册了“潭头富硒大米”品牌,产业发展品质显著提升。村民们说,“以前水稻3元一斤,现在10元一斤还供不应求,种田更有滋味了”。
吃上旅游“饭”
如今的潭头,绿意盎然,红色涌动。潭头村百姓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合作社、基地务工等方式,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同时,该村积极打造田园综合体,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开发富硒餐饮、乡村民宿、特色农产品等特色旅游项目,旅游经济做得风生水起。
近几年,潭头村声名鹊起,游客慕名而来,村里的人气越来越旺。看准时机,在村“两委”的牵头下,潭头村成立了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村民每户以2000元标准自愿入股,构建“村集体+旅游公司+村民利益”共同体,收益20%归村集体所有,30%留作公司发展资金,50%给村民分红。
“这两年我们村加快了红色建设,旅游、红色研学、民宿发展非常快,我入股了旅游公司,每年收入稳步有升,一年有六七万以上的收入,一家人过得很幸福,有滋有味。”潭头村民刘文忠开心说道。
村美民富人心齐
漫步村庄,高低不一的白色小楼错落有致,清渠净水汇入一方方池塘,白粉墙上一幅幅吉祥喜庆的民间彩绘格外喜人,潭头村露出了生态田园村的俏模样。潭头村通过红色名村建设,大抓服务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乡风文明建设,当地精神风貌、人居环境、生态环境,社会风气焕然一新。
村保洁员刘次发深有感触地说:“潭头以前有句老话:晴三天,挑烂肩头;雨三天,水溅灶头。现在天更蓝、水更清、村更美,早就不是过去的潭头啦!”
近年来,潭头村新建集办公、便民服务、社区养老、留守儿童关爱等多功能的服务大楼,不断延伸和创新社区服务;动员村民积极改水改厕改路,打造群众娱乐休闲主阵地;积极开展惠民文艺演出、广场舞、露天电影等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以村规民约为标尺,引导村民向上向善,改变陈规陋习,和谐邻里关系,过上文明新生活。同时,村里成立环境整治理事会,常态化开展“学模范,树新风”“五好文明家庭评比”“文明信用农户创评”等活动,还开办了“暖童之家”和“孝老食堂”。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在刘连云看来,天上没有馅饼掉,只有靠不懈奋斗才能做成事情。这些年,村民办事积极性、配合程度都越来越高,干群关系十分和谐,大家都在为过上好日子而努力前进。
王盛泉、王馨文、徐亦菲、卢晓婷、中国江西新闻网全媒体记者李运辉 文/图

来源:中国江西网(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