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圭
李如圭(1167—,字宝之,江西吉安人,淳熙十五年(1188)李如圭与静春先生庐陵槐荫精舍相与论学,绍熙四年(1193)进士,官至福建路抚干。庆元二年夏,朱子分委黄榦、吴必大、吕祖俭、李如圭等修撰《礼书》。《文集》《答黄直卿》:“更有《祭礼》,工夫想亦不多。若伯丰、宝之能便下手,亦只须数月可也。”《文集》《答吴伯丰》云:“编礼直卿必己详道曲折,《祭礼》向来己亦略定篇目,今具别纸。幸与宝之商量,依此下手编定。”《仪礼》有《仪礼集释》《纲目》,多以申注类释语阐发其见有创见。 《文献通考》引宋《中兴艺文志》曰:“《仪礼》既废,学者不复诵习。乾道间有张淳,始订其讹,为《仪礼识误》。淳熙中,李如圭为《集释》,出入经传,又为《纲目》”纲目己阙,另著补经类《仪礼释宫》以论宫室之制。
《四书提要》言:“《朱子大全集》,亦载其文,与此大略相同,惟无序引。宋《中兴艺文志》称朱子尝与之校定礼书,疑朱子固尝录如圭是篇,而集朱子之文者,遂疑为朱子所撰,取以入集,犹苏轼书刘禹锡语,题姜秀才课册,遂误编入苏轼集耳。”
《仪礼》记述的礼仪涉及建筑物的许多名称,如庭、堂、房、室、夹、厢、户、牖、扆、序、栋、楣、楹、阶、塾等等,但没有集中的系统的介绍,又以古今异名,增加了理解的困难。李如圭为学习的人便于想象建筑物的形制和内部房室的分布,以《仪礼》为据,参酌注疏(“本之于经,稽之于注疏”),著成此书,有的地方并订正了郑注的错误,使疑难得以冰释。现在也可据以了解周、秦以至汉初大夫士的住宅的概况。
李如圭据郑注贾疏认为《仪礼》所述的堂,广狭和内外装修虽随主人的身份有所不同,但“通乎上下”均为南向的五架(檩)屋。正中脊檩称为栋,次于栋的檩称为楣。后楣下以扆相隔,其北为居住的室与房,其南的中部为供起居、接待宾客、举行礼仪的“堂”。“堂”的东西隔墙称为序。序外为东西夹室,夹室前部称为厢,东西厢亦称东“堂”西“堂”,因而称居南北之中的“堂”为中“堂”。中“堂”内的两明柱称为“楹”,两楹之间适当堂的东西之中。堂内隔墙有户(单扇门)有牖(窗户),堂前为庭。堂正对大门,正门左右房屋称为塾。堂的开间数书中没有论述,但为单数可以想象而知。
李如圭据《书顾命》所载东西的序、夹、房、论证《仪礼》中的堂与明堂不同,否定了郑玄的说法。又关于“人君有左右房,大夫士东房西室而已”的说法,如圭虽录出郑注,但据《仪礼》中《聘礼》、《乡饮酒》、《少牢馈食》等,说明大夫士也有左(东)房右(西)房。此等问题的解决,对阅读《仪礼》大有裨益。
李如圭《仪礼集释》及《仪礼释宫》等为南宋及其后学所推崇。陈汶称:“《集释》穷探博采,出入经传,以发明前人之未备;考论宫室之制则有《释宫》,分别章句之旨则有《纲目》,其有志于古而用力之勤如此。”《永乐大典》辑录校勘《仪礼集释》。李如圭与刘清之、杨炎正、黄豹、曾祖道、刘孟容、许景阳、刘季章等讲学论辩,为朱学庐陵代表人物。
<p style="color:#A4ACB2;font-size:12px">来源:南平优秀传统文化(微信号)</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