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重点任务在农村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需要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也需要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战略高度,就“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作出部署安排,并提出要“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这为新时代新征程上加强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也是关系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大局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把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旨在以文化的力量赋能乡村振兴、塑造新型城乡关系、赓续农耕文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打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提供了重要支撑。新时代的中国农村已经迈上了实现乡村振兴的快车道,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不能只盯着经济发展,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把提高农村社会文明程度作为核心任务和目标要求,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面貌。农民群众的精气神提振起来了,就可以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农村的发展、农业的进步、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整个农村的面貌就会焕然一新。
塑造文明共享的新型城乡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如果在现代化进程中把农村4亿多人落下,到头来一边是繁荣的城市、一边是凋敝的农村,这不符合我们党的执政宗旨,也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城乡融合的价值追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这也决定了塑造新型城乡关系必须重视精神文化对城乡融合的积极影响。当前,我国文化供给的难点,是较为丰富的城市文化资源尚未能完全打通下沉的“最后一公里”,加之现有的农村文化场所利用率相对不高、文化服务不完全合农民口味等。因此,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必须坚持重心下移,建立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的文化供给体系和城乡文化建设利益联结机制,发挥县城对接城市文化资源、服务农村文化建设的作用,提高城市对农村的文化辐射和带动作用。同时,加强城市社区及相关组织对乡村文化建设的对口帮扶指导,在资金投入、要素配置、公共服务、人才配备等方面采取有力举措,因地制宜补齐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短板弱项,创新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化基本单元,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赓续农耕文明。文明的传承演进,需要文化的持续繁荣兴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需要文化的在场,尤其需要社会的每个“细胞”都充盈着文化的活力。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曾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农耕文明。优秀乡村文化能够提振农村精气神,增强农民凝聚力,孕育社会好风尚。我们要深入挖掘凝练传统乡土文化、家风家训、民俗民风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促进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发展,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得远,为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提供持久的文化动力。近年来,我国一些县市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通过实施“乡村记忆工程”,充分整合富含道德元素的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所打造的城乡互联互通、协同运作的文化建设模式,既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需求,又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引导群众践行新风尚、传播正能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夯实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文化根基。
<p style="color:#A4ACB2;font-size:12px">来源:文明阜阳(微信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