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法为民铸忠诚民族团结谱华章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近年来,灵川县司法局坚持“弘扬民族团结,共建法治灵川”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优势,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机关党建、普法依法治理、公共法律服务、乡村振兴等工作有机融合,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强各族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有效夯实了全县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法治根基。
党建引领,推动示范创建
坚持党建引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强化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的领导,成立组织机构,建立工作目标,健全责任机制,将创建工作列与司法行政工作同部署、同考核。将民族团结创建与“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党内组织生活有机融合,通过学习强国、微信公众号等组织党员干部学习民族理论政策法规和民族知识,使机关党组织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主心骨。
法治教育,提高各族群众法治意识
充分发挥司法行政系统在普法宣传工作中的牵头作用,针对涉及民生的热点难点问题,联合各普法成员单位开展多形式的“法律七进”活动。采用“汉语+瑶语+壮语+方言”等“双语”普法的方式开展宣讲,通过摆摊设点、志愿者入户宣传等活动,向广大群众普及《宪法》《民法典》及民族团结政策法规知识。2022年,共开展各类法治宣传教育活动98次,悬挂宣传横幅143余条,发放各类法律法规宣传资料5万余份,解答群众法律咨询173余人次,受教育人数达8万余人次。
纠纷调处,维护民族地区和谐稳定
健全工作机制,加强对全县各级人民调解组织的指导,加大人民调解员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各族人民调解员的调解能力。对各民族之间的矛盾纠纷问题,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处理。截至目前,全县现有162个调委会,调解员623人。2022年排查各类矛盾纠纷264件,调解成功264件,调解成功率为100%,涉及案件当事人973人,涉及金额13.49万元。
法律服务,保障各族人民合法权益
将公共法律服务作为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保持民族地区和谐稳定的民心工程,积极创新服务模式,拓展服务领域,畅通少数民族群众诉求渠道。截至目前,全县为民族地区配置公共法律服务终端设备24台,受理指派法律援助案件87件,受援87人,接待法律咨询307人次,免费代写法律文书130余份。
社区矫正,引导有关群体遵纪守法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有机地融入到社区矫正对象和刑满释放人员的教育转化工作中,将《宪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及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等政策法律法规的学习作为教育转化“必修课”,严格执行社区服刑人员周报告、月汇报制度,提升教育转化成效,为巩固辖区和谐稳定及防范风险隐患提供重要保障。
乡村振兴,促进民族地区团结进步
深入开展挂点结对帮扶活动和“万人进千村帮万户”法律服务助推乡村振兴专项行动,围绕“法治乡村建设”,建立贫困村法律服务微信群,设立为贫困群众服务的法律顾问。充分发挥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等法律资源优势作用,让各民族建档立卡贫困群众真正得到优质、方便、快捷的法律服务。
乘风破浪正当时,快马加鞭自奋蹄。灵川县司法局将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深刻领悟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夯实创建基础,注重典型培育,精心呵护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果,使灵川处处开满芳香馥郁的团结之花。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来 源|灵川普法
编 辑|龙盛慧
校 对|白洪祥
审 核|刘跃莲
法治灵川
运用司法和群众监督的力量

来源:法治灵川(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