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踏尽红尘,送行淡月微云,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这是苏轼的天涯一叹,千年之后,我们依然为之感慨,因为逆旅之上,总会经历无数个关口。天之涯,会遇见雁门关、娄山关;海之角,会遇见山海关,嘉峪关;山河故国,大漠周天,我们还会遇见老子身后的函谷关,王之涣笔下的玉门关,王维杯中的阳关,陆游眼里的大散关也正是这一个又一个关隘,使得我们的脚步有了重量,我们的前行有了方向,我们的生命有了坐标,我们的历史有了回响。
今天要遇见的,是勉县的古阳平关。古阳平关又名白马城,始建于西汉初年。位于勉县武侯镇莲水村,自古便为蜀之咽喉、汉中门户,与定军山、天荡山互为倚角之势,地理位置十分险要,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尤其是三国时期,魏蜀相争连年,演绎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
《三国志》记载:公元191年,刘焉命张鲁率兵进攻汉中,张鲁杀死太守苏固并封锁了益州到长安的道路,以白马城为治所建立政教合一之政权,即五斗米教,雄踞汉巴近三十年。
公元215年,曹操西征张鲁至阳平关。张鲁命其弟张卫与杨昂横山筑城十余里拒关坚守,曹操打败张卫,张鲁被迫投降。
公元219年,刘备自阳平南渡沔水,于定军兴势作营,之后老黄忠在定军山刀劈夏侯渊,赵云北山夺粮草,刘备旧州设坛称王,自然地促成了三足鼎立。
公元227年,诸葛亮北伐屯兵于沔阳长达八年之久,将阳平关作为其进可攻退可守的大本营,在此教兵演武、休养生息。在今天的宁强县境内也有阳平关,但并非古阳平关。
《三国志》记载:“会径过,西出阳安口,遣人祭诸葛亮之墓。使护军胡烈等行前,攻破关城,得库藏积谷。”
公元263年,钟会西出阳安关,派人祭祀了诸葛亮,再派手下胡烈攻破关城,也就是今天距离勉县百里之外的宁强阳平关。否则就解释不通钟会既然出了阳安关,为什么又将其攻破呢?这明显不合逻辑。由此可推断:三国时期的阳安关就是今天的古阳平关,关城则为宁强的阳平关 。
南宋《蜀鉴》一书中也有记载:“今大安军五里亦有阳平关,颇险要,然非旧迹也。”意思是宁强也有阳平关,但并不是三国时的古阳平关。
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写道:张鲁城东是阳平关,浕水南流进入沔水,阳平关南面是县城,城两侧沔水浕水相交。按照《三国志》中“张鲁命其弟张卫与杨昂横山筑城十馀里拒关坚守”的记载,当时的阳平关确实是在山上,而《水经注》成书距三国时代已经过去了两百多年,因此将阳平关迁移至平原之上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国之后,杜甫、王勃、文同、陆游、王士禛、林则徐、曾国藩等重臣名士都曾来过古阳平关,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文墨迹,可谓路路诗行,代代华章。一座关隘,被他们走成了一路文脉,为经久不衰的三国故事增添了华彩乐章。
2008年9月,古阳平关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END

来源:勉县博物馆(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