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戴金良 梁茜 张兴旺 梁福兴 莫善康 莫洁琳 黄亮亮 吴志强
近年来,广西三江县大力推广“广西三江模式”发展稻田养鱼产业,产业覆盖范围达70%贫困户,使得贫困户每户年人均增收约1000元,取得了良好的效益。研究和分析三江县稻田养鱼助推扶贫的途径和举措,对研究稻田养鱼产业扶贫路径以及为其他贫困地区提供学习借鉴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内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稻田养鱼研究和产业扶贫路径研究方面。闵庆文等[1,2]认为稻田养鱼是典型的生态农业生产方式,可使水稻丰产和鱼类质优,可实现水稻稳产、增获水产品、化肥农药减量和农业面源污染降低等成效。刘贵斌等[3]认为中国稻田养鱼经历了“稻主鱼辅”“以鱼为主”和“稻鱼并重”3个发展阶段。隆斌庆等[4]认为稻田综合种养可实现水稻和鱼(禽)类生物的耦合、生物与环境的耦合,实现“一田多产”“一水两用”,发展前景广阔。李永乐等[5,6]认为稻鱼共生有助于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拥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李竣等[7]认为稻田养殖符合生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市场潜力巨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产业扶贫研究方面,胡振光等[8]认为产业扶贫需要提高主体参与能力、激发主体参与动力、突破主体参与障碍,构建多元主体间的良性互动关系。许汉泽等[9]认为产业扶贫背后隐藏着扶贫济困的社会道德逻辑与产业发展的市场化逻辑的矛盾。白丽等[10]认为产业化扶贫是贫困地区正在实践的有效扶贫模式,既解决了大市场与小生产的矛盾,又加速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步伐。目前,将稻田养鱼与产业扶贫融合研究的文献鲜见报道,鉴于此,该文详细研究和分析三江县稻田养鱼助推扶贫途径、举措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其现实境遇和实际需求,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从而为其他具有较为丰富稻田渔业资源的贫困地区提供参考。
1 广西三江县贫困状况及稻田养鱼扶贫现状1.1广西三江县贫困现状
三江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北部,地处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处,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桂滇黔石漠化片区县。全县土地总面积2454 km2,林地面积289万hm2,水田面积12.63万hm2,辖15个乡(镇),170个村民委(社区),总人口40.6万人,侗族人口占58%。自2015年起,全县贫困人口数量不断减少,贫困发生率持续下降,截至2019年底,全县贫困人口7403人,贫困发生率为1.99%(表1)。
表1三江侗族自治县贫困现状

项目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贫困户数(户)
9916
1238

贫困人口(人)
7043

贫困发生率(%)
1.99
1.2广西三江县稻田养鱼产业现状1.2.1 基础良好,环境宜渔
三江县农户稻田养鱼传统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稻田养鱼经验和技术。三江县境内山地连绵,河川交织纵横,雨量丰沛,气候温和,水质优良,为稻田养鱼提供了优越的环境条件。
1.2.2 鱼品质优,品类丰富
三江县共有鱼类108种,隶属于4目12科72属,主要经济鱼类有30多种。其中,三江稻田鲤鱼原产于良口乡晒江村一带,其肉质细嫩、鳞骨柔软、无泥腥味、味道鲜美、富含硒元素,并于2017年1月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1.2.3 规模初具,产量可观
经过多年的发展,三江县稻田养鱼产业已初步形成规模,在全县15个乡镇都有分布,稻、鱼产量和品质大幅提升。全县共有水稻田12.63万hm2,适宜开展稻田养鱼的有8.8万hm2,占比约70%。2018年,全县稻田养鱼总面积7.5万hm2,占稻田总面积的59.38%,稻田鱼产量3140 t,产值1.3亿元。
1.3广西三江稻田养鱼扶贫模式
“广西三江模式”是在总结传统的“一季稻+鱼”模式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优质稻+再生稻+瓜果+鱼类(或螺类)”的立体综合种养模式,形成田中有稻、水里有鱼、田底有螺、泥中有鳅、坑上有瓜的立体综合种养,实现“一田多用,一季多收,增产增收”的良好效益,是三江县特有的稻田养鱼扶贫模式,截至2018年全县已推广1.8万hm2。通过推行多项举措,大力发展稻田养鱼产业,稻田养鱼产业覆盖了全县15个乡(镇)70%以上的贫困户,帮助约3.7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扶贫成效明显。“广西三江模式”综合效益突出,表现为:(1)经济效益良好,经对“优质稻+再生稻+鱼”示范点的测产验收和分析估算,鱼产量增幅约30 kg/hm2,再生稻增幅约300 kg/hm2,产值达4806元/hm2,纯利润达4361元/hm2,增加纯收入3000元/hm2;(2)社会效益多元,一是实现粮鱼增收、产业扶贫;二是与旅游业的有机联动,有效推动旅游发展;三是促进乡村振兴;(3)生态效益良好,减少农药使用量60%,减少化肥使用量50%,通过优化土壤环境推进鱼、粮品质的提升,实现稻因鱼而优,鱼因稻而贵。
2 广西三江稻田养鱼扶贫模式的具体措施2.1政策扶持,对口帮扶
2014年以来,三江县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得到国家农业部、区、市等多级部门高度重视,在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都给予大力扶持,全县已累计投入稻渔综合种养专项补助资金5500万元。三江县把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列入“十三五”经济发展规划,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大力实施种稻养鱼“3721工程”,即:利用3年时间,在全县推广标准化种稻养鱼7万hm2,打造三江“高山稻鱼”和“高山鱼稻”两个绿色生态品牌,使项目实现农户年人均增收1000元。
2018年,国家农业农村部挂点扶贫三江县,重点扶持三江县的稻田养鱼和茶叶扶贫产业。三江县委、县人民政府抢抓机遇,制定《三江侗族自治县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8-2030年)》和《三江县2018-2020年推广稻田综合种养项目工作实施方案》,助推稻田养鱼产业,持续大力推广“广西三江模式”,全县计划新建稻田鱼坑4万个,其中2018年1万个,2019年2.5万个,2020年0.5万个。
三江县大力推动党员能人带富工作,实施“一带二帮三,先锋促脱贫”活动(即1名有帮带能力的农村党员,带动2名贫困党员和帮扶3户贫困群众)和“1+1+X”党建帮扶模式(即1支带富能力强的党支部队伍+1个特色产业发展基地+“X”名农村致富带头人),有效助推精准扶贫。截至2019年,全县已建成一支共有325名成员的“一带二帮三,先锋促脱贫”先锋队伍,共计带动贫困党员650名,帮扶贫困户975户,帮扶、带富工作获得了较好成效。
2.2科技引领,模式创新
三江县已经建成“广西稻渔综合种养县级院士工作站”“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国家稻田养鱼标准化示范区”“广西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县”等一批国家级、自治区级、县市级稻渔综合种养科技工作站和示范基地,对稻渔综合种养进行相关研究,为提升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提供科技保障。每年根据稻渔综合产业发展情况,三江县委派各级科研人员到三江县对相关负责人、农户进行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培训。通过科技普及、示范带动、点面结合的形式来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模式。
三江县在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上独创了“广西三江模式”。“坑沟式”的稻田工程模式解决了水稻需要浅灌与养鱼需要水深之间的矛盾,保证了鱼、稻的产量稳定。“野香优3号”“中浙优1号”“三江稻田鲤鱼”“黄沙鳖”“长丰鲫”等优质品种的立体综合种养构建了完善、独具特色的“三江稻渔生态系统”。“公司+基地+农户”管理运作模式的推进,初步形成“苗种生产-成鱼养殖-产品加工-销售流通”一条龙的稻鱼产业化经营格局,着力将稻田养鱼这一传统产业发展成为三江县富民优势产业,助力脱贫攻坚。
2.3产业联动,有效管理
三江县是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和“世界楼桥之乡”,环境优美,民族风情浓郁,鼓楼、风雨桥数量众多,旅游优势明显。三江县积极推进农旅深度融合,将稻渔综合种养产业与旅游产业有机联动。融合“侗族多耶节”“稻鱼节”“国庆”等民族节日和国家法定节假日,推出稻田捕鱼、田边烤鱼、稻田垂钓、稻鱼品鉴等旅游活动,有效增加了旅游体验和稻渔综合种养附加值,促进农户增收。
在管理方面,三江县采取统一播种,统一移栽,统一配方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管理的模式化种养。积极引导村屯成立民间护渔组织,制定村规民约,加强渔政治安管理,杜绝毒鱼、电鱼、炸鱼、盗鱼等现象发生,保护稻渔综合种养成果,保护农民种稻养鱼的积极性。
2.4品牌建设,标准生产
“三江稻田鲤鱼”于2017年1月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高山鱼稻”和“高山稻鱼”品牌已初步成立。2018年三江县政府发布《三江县稻田鲤鱼生产标准》,对县内稻田养鱼进行标准化要求生产,对所生产的“三江稻田鲤鱼”统一育种、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保证稻鱼品质,为后续“高山鱼稻”和“高山稻鱼”实现产业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 广西三江稻田养鱼扶贫模式存在的问题和对策3.1三江县稻田养鱼助推扶贫存在的问题3.1.1 推广不足,产业不强
目前全县“坑沟式”稻渔综合种养的稻田面积不足半数,“坑沟式”稻田养鱼模式推广还需进一步提升。三江县全年稻田产鱼约3000 t,渔产主要自给,部分外销周边县市。现阶段市面关于“三江稻田鲤鱼”深加工的产业并不多,稻田养鱼“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尚未完备。旅游产业与稻渔综合种养产业融合深度不足,停留在基础融合阶段,未形成良好的产业联动效果。
3.1.2 产品单一,缺少特色
“三江稻田鲤鱼”为土著鲤鱼,观赏性不强。目前产品较为初级、单一,成鱼主要在本地进行活体销售,部分成鱼会被居民加工为酸鱼、腊鱼等供自家食用,缺少深加工系列产品、具有稻渔特色的商品和其他延伸产品。产品外包装较为初级,不具产品特色和地方特色。
3.1.3 品牌较弱,营销欠缺
“高山稻鱼”“高山鱼稻”和“三江稻田鲤鱼”未形成品牌效应,仅在三江县及周边县市为人们所熟知。三江县境内对稻田养鱼宣传、营销较少,许多到访三江县的游客并不知道这一三江县特色产品。
3.2三江县稻田养鱼助推扶贫的对策3.2.1 推广新模式,联动多产业
“广西三江模式”综合效益明显,自身优势特色突出,技术相对成熟,应大面积推广这一新模式,深入推进旅游产业与稻田养鱼产业融合,打破产业边界,实现稻渔综合产业链的延伸,提高稻鱼产业附加值。(1)打造“稻鱼节”系列旅游节庆。根据稻田养鱼时令举办“开耕节”“稻渔文化节”“开渔节”和“丰收节”等旅游节庆活动,提升三江县稻田养鱼的旅游吸引力。(2)开发稻田养鱼系列旅游体验活动。根据游客喜好开展稻田垂钓、稻田捕鱼、稻田摸螺、瓜果采摘、田边烤鱼、酸鱼制作等系列活动,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3)引进加工企业和管理企业。试行“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生产模式,政府提供政策引导,企业提供资金、技术和管理,合作社联动农户,农户提供生产产品,使“三江稻田鲤鱼”实现企业化运作,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3.2.2 培育新品种,研发新产品
“三江稻田鲤鱼”为土著鲤鱼品种,观赏性不强。在保护土著鲤鱼的基础上,应引进优良品种对其改良,提升稻田鲤鱼产量和品质。(1)引进“荷包红鲤”“兴国红鲤”等优质观赏鲤鱼品种,培育观赏性强、食用性好的“三江稻田红鲤”。(2)研发“高山稻鱼”系列稻鱼加工产品。如根据三江地方特色和传统做法,研发“三江酸鱼”“三江腊鱼”“三江烧鱼”等具有民族风味的深加工美食,形成便携的产品。(3)深入挖掘稻田养鱼文化和三江县少数民族文化,开发稻田养鱼系列文化创意旅游商品。
3.2.3 塑造优品牌,多渠道营销
重点打造“高山鱼稻”和“高山稻鱼”两个品牌,培育一批“三江稻田鲤鱼”子品牌,形成多层次品牌战略,以三江县为核心辐射周边省市。利用今日头条、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对“高山鱼稻”和“高山稻鱼”进行宣传推广。利用抖音、快手、火山小视频等小视频平台录制“三江稻田鲤鱼”生产过程和日常管理过程,说好“三江稻田鲤鱼”故事,吸引短视频用户。
参考文献:略
作者:戴金良 梁茜 张兴旺 梁福兴 莫善康 莫洁琳 黄亮亮 吴志强 桂林理工大学 广西三江县农业农村局
作者简介:戴金良(1997-),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区域经济.E-mail:daijinliang97@163.com;*梁茜(1964-),女,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科技扶贫.E-mail:wuzhiqiang@glut.edu.cn;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19XMZ088);
来源:《台湾农业探索》期刊

来源:网易(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