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介石(1901
年2月7日
1968
年12月26日
),字竹平,号慰慈,祖籍为安徽省黟县(后为祁门县),出生在安徽省芜湖市。余介石主要研究数学教育和珠算改革,是中国的著名数学教育家、珠算研究、教育、活动家、科普教育家。

蔡炳炎(1902年1937年8月25日),安徽
合肥
人。
黄埔军校
第一期步科和
陆军大学
特别班第一期毕业生。曾参加
北伐战争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任国民党陆军第十八军六十七师二一旅少将旅长,参加
淞沪抗战
。1937年8月24日,蔡炳炎奉命率部抵达罗店设防。25日晨,以一团兵力,向占据陆家宅的日军
第十一师团
出击,攻占其前沿阵地。后因日军援兵疯狂反扑,所部死伤惨重。中午12时,亲率一营兵力在陆家宅与日军反复冲杀。激战中身中数弹,壮烈殉国。时年35岁。

曹渊(1902年-1926年),安徽
寿县
人。1924年5月报考
黄埔军校
,被录取为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黄埔军校毕业后,后参加
国民革命军
第一次和第二次东征。1926年3月
中山舰事件
后,受党组织派遣到叶挺独立团任第一营营长。
北伐战争
爆发后,曹渊率部参加了著名的汀泗桥、贺胜桥等战役。在战斗中,曹渊身先士卒,英勇机智,受到
聂荣臻
叶挺
等人的表扬和军部传令嘉奖。1926年9月,北伐军攻打武昌,叶挺独立团以第一营作为敢死队攻城,曹渊率战士攀登攻城时,不幸牺牲,年仅24岁。

廖运周(1903年~1996年5月11日),
安徽
凤台廖家湾人(现属淮南市田家庵区安成镇),1926年入
黄埔军校
第五期,1927年曾加入过
中国共产党
,参加了
北伐战争
和南昌起义,后做兵运工作,任寿县学兵团教育副官,并参加阜阳和
正阳关
武装暴动,任鲍刚师的连长、参谋,参加发动芜湖兵变,任抗日同盟军第二师九团团长,国民党军独立第四十六旅七三八团团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后,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
沈阳炮兵学校校长兼党委副书记,吉林省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
黄埔军校同学会
理事等。

邓忠仁(1904年-1976年),
安徽
省金寨县人。1927年参加游击队。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时期,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1至第4次反''围剿''斗争,西征转战,川陕革命根据地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和红四方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参加了冀南地区和东北反''扫荡''、反顽斗争。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辽沈、平津战役。1955年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61年晋升少将军衔。

常任侠(1904年~1996
年10月25日
),别名
季青
,生于安徽省阜阳市
颍上县
黄桥镇新庙村(新庙集附近有个常家
祠堂
)。著名艺术考古学家、东方艺术史研究专家、诗人,中国艺术史学会创办人之一。主要从事中国以及中亚、东亚、东南亚诸国美术史以及音乐、舞蹈史的研究,对中国与印度、日本的文艺交流史研究作出了开拓性贡献。

戴安澜(1904年11月25日-1942年5月26日),原名戴炳阳,字衍功,自号海鸥,
安徽
无为县
仁泉乡(今
洪巷乡
)练溪社区风和自然村人。国军名将,黄埔系骨干之一。曾血战古北口,后立下台儿庄战役部分战功(火攻陶墩/智取朱庄/激战郭里集)、击败瑞阳公路日军第九师团主力(属
武汉会战
)、击退艾山阵地日军进攻(属
徐州会战
)、攻克昆仑关/击毙
中村正雄
少将(属
昆仑关战役
)等战功,因
昆仑关
一役获得蒋中正''当代之标准青年将领''之赞誉。是二战中第一位获得
美国勋章
的中国军人。1942年,率第200师作为
中国远征军
的先头部队赴缅参战。取得
同古会战
(歼敌五千余,而日军兵力4倍于戴部)、收复棠吉等战功。1942年5月18日在郎科地区指挥突围战斗中负重伤,26日下午5时40分在缅北茅邦村殉国。1939年6月17日,授
陆军少将
。1942年10月16日,追赠
陆军中将
,解放后追认为
革命烈士

汪乃贵(1905年-1991年6月6日),安徽省
金寨县
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7年10月与团长
陈锡联
指挥夜袭阳明堡战斗,毁伤日军飞机24架。1944年11月随八路军南下支队挺进湘粤边,参加开辟湘赣边抗日根据地和中原突围。1947年任
华东野战军
第12纵队35旅旅长,先后参加宿县、涟水、济南、淮海、渡江等战役。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一级
八一勋章
、一级
独立自由勋章
、一级
解放勋章

聂鹤亭(1905年-1971年),安徽省阜南县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
国民革命军
第四军,任叶挺独立团排长。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后参加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1956年1月25日被补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
八一勋章
、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
解放勋章

吴绍骙(
1905年2月12日-1998年3月30日
),,号又骙,安徽省嘉山县三界镇(今三界乡)人。农业教育家和
作物育种学
家,中国玉米育种奠基人之一。长期从事玉米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最早提出根据自交系类型异同或亲缘远近合理配制玉米双交种和选二环系的原则;50年代初在国内倡导玉米品种间杂交种和综合种的选育利用,并采用异地培育法以加速世代进程,为发展我国玉米育种做出了贡献。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欢迎大家补充。喜欢就点赞关注小编吧,谢谢大家!

来源:网易新闻(百度)